387中秋盲盒(第3页)
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🎁黑料不打烊看片
不过这个饶画工还挺不错,堪称东西方艺术结合第一人,还参与了圆明园的设计。
艺术工作者的事情,项靕不是很懂,但看着板画上的兔子,倒是能觉出栩栩如生的意思。
在华夏的艺术品收藏界,甭管什么东西粘上乾隆皇帝的名声,就算是个夜壶也能多卖几两银子。
这一组八块瓷板画,出自乾隆年间的宫廷画师之手,想必绝不会是什么便宜货。
只是这《蟾宫玉兔》的内容,也就中秋节这比较应景,其他时候并不适合悬挂装饰。
所以还是先留着吧,当个收藏品传给闺女也挺不错,先别往家里搬腾了。
接着再看第三样奖励,叫做“中秋诗词八品手卷”,装在一只大约两尺长、一尺五左右高低的紫檀匣子里。
手卷这东西,常规来都是指高度较、长度特大的书画作品,没个十来米都不好意思往圈子里混。
看眼前匣子的规格,也不难猜测里边东西的规模。当然项靕是看过介绍的,知道有57。7米那么长。
八品诗词再加上各种题跋之类,再加上引首、拖尾这些,六十米倒也不算过分了。
项靕这段时间也学习了一些相关知识,书圣王羲之的《平安帖》拢共四十一个字,卷长就达到了十三米多。
这八首诗词的作者虽然在书法圈的地位无法超过王羲之,却也是各时代拔尖的人物。
如果不是这些手迹在明朝就遗失了,等到被印章狂魔乾隆看见,怕是他一个人就能干出去一百米不止。
光不练假把式,项靕打开匣子盖,把里边老粗老粗的“手卷”搬出来,分量少也有七、八斤。
找个桌子缓缓打开,一边看一边还得有个保镖跟着收,不然实在弄不过来,也不知道“手卷”二字还有啥意义。
引首部分很有意思,用了苏轼的一句“月有阴晴圆缺”,倒也能概括了这里边的八首诗词。
接着就是各种戳子开始出现了,很多都是篆书的,以及各种认不出的字,好在项靕对这些也没太大兴趣。
接着再往后,第一首是辛弃疾的《木兰花慢·可怜今夕月》,第二首黄庭坚的《中秋》,第三首苏轼的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臃,第四首苏辙的《水调歌头·徐州中秋》。
前面四首都是宋代作品,后面还跟着四首唐代作品。白居易的《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》,杜甫的《月夜》,李白的《子夜吴歌·秋歌》,张九龄的《望月怀远》。
实话实讲,就这八位在华夏历史上的地位,放在一起可以“炔杀人,神挡杀人”了。
苏氏两兄弟和黄庭坚的作品很多,年代也更近一些,能保留到今的也都不止一件。
李白生活的年代比较久远,辛弃疾也不是以文为着称,到如今都是只留下一件作品传世。
剩下杜甫、白居易、张九龄,就真的除了诗词文章没留下一件真迹了,能有一份拓文留下都算好的。
另外这里边的价值还不仅仅是八首诗词真迹,其他历代收藏者留下题跋的字迹,也是相当有价值的藏品。
项靕大致这么看过一遍,每一首诗词后面都有不少题跋,赵孟頫、李东阳、文征明等等数十人,有的还不止一处题跋。
之所以会有不止一处的情况,是因为这些作品本来就不是出于一个时代,最早狠可能也是分别收藏的。
到后来不知道被什么人一锅端,干脆重新装裱统一收藏,前代藏家的题跋自然不可能被落下。
这一件大长卷的价值,项靕不是不好猜测、揣摩,而是压根就没个估摸的标准。
苏轼和黄庭坚的书法真迹都有过拍卖,黄庭坚的《砥柱铭》买了三亿九,苏轼的《功甫帖》卖了五千万。
问题是《功甫帖》拢共没几个字,《砥柱铭》又是六百多字,哪怕对他们两人自己的作品,都不能作为参考。
另外几位要么没有作品交易过,要么就是干脆连作品也没留下,参考对象更是无处可循。
反倒是留下题跋的曾巩、赵孟頫、文征明等人,都有着价格不低的手书真迹拍卖记录。
总之就是无法估价,哪怕找来顶级的专家,也很难给出一个准确数字,毕竟量太大了。
不过这也就是稍稍感慨一下,项靕对估价什么的没有半点兴趣,东西至少不会从他手里卖出去。
留着吧,这玩意儿在损毁之前,都是可以当传家宝的,等到快不行的时候再拿出去坑人。
🎁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