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45节(第1页)

正史没有详细记载昭阳女皇的身后事。不过顾乐飞读过的一些野史均信誓旦旦地称,女皇驾崩前的最后一道圣旨,便是让时权倾朝野的夏司监夏国公为她陪葬,好为新皇扫清权力道路上的障碍。

不过陈庭读到的前朝旧史却不是这样说的,史书上记载,昭阳女皇的陵墓从修建之初就是以夫妻合葬墓的规格在建,显然很早就决定要给某个特殊的人留一个位置——这个人显然不可能是早就失宠的驸马。

女皇驾崩之后,夏鼎丞以安排身后事的态度妥善解决完一切事务并交接好手中权力,自愿随女皇棺椁一同进入陵墓,然后再也没有出来。

“生同衾死同穴,”顾乐飞长叹一声,“谁道皇家无真情?”

比起野史里所说的被迫殉葬,他更相信陈庭说的这个版本。世间的确有那么一种爱情,是真正的生死相许、不离不弃,无关乎财富、权力、地位甚至身体条件,哪怕那个女人是皇帝,而那个男人是连男人都算不上的太监。

顾乐飞不知道他对司马妧的感情,能否达到这种地步。或许不到真正面临死亡考验之时,就永远不会有答案。

陈庭顿了片刻,继续说下去:“昭阳女皇在位期间政通人和,唯有与一个太监的情感遭人诟病。她死后有不少人企图寻找到此墓,好将与她合葬的夏鼎丞挖出分尸,认为他不配死后也陪在女皇身边。”

“他们二人死前或许早已想到这一点,故而设计的时候因山为陵、以山为冢,不设任何地面建筑。天长日久,陵墓入口以及其他建造痕迹被植被遮盖后,后人很难能够找到。”

“连史书中的记载也十分模糊,我之所以猜到是太原府附近,乃是按图索骥。我先在司天台找到对应年份的太原府的气候、水文、地理等等记载,然后和史书中只言片语的叙述做比较,发现十有*吻合,故而如此猜测。”

顾乐飞眯了眯眼:“我记得先生刚刚说,去查史书只是为了看看昭阳女皇生平事迹?”怎么还专门在司天台查了太原府的情况?

“唉,不小心说漏嘴了,”陈庭叹了口气,仿佛很惋惜,其实一点被揭穿的尴尬之色都没有,他道,“我是个很爱锱铢必较的人。太原乃大靖太祖发迹之地,当年先皇将殿下的封地选址在此,我既然要助殿下成就大事,自然要去看一看此事个中璇玑。不瞒你说,离开西北的一年中,我去了太原,在附近听到一些大山深处里有地府阴兵出没的奇诡传说,巧的是,传说流传的这些地方距离我朝太祖举兵起义之地,不远呢。”

顾乐飞听出点意思来了,他不由自主压低音量:“莫非……司马家曾是夏氏家将的传闻,竟是真的?”

夏氏,是前朝最杰出的将门,出过好几位能征善战的将领。也有不少名将曾经是夏家的家将,默默无闻,靠夏家人慧眼识珠,最后脱颖而出,终成一代名将。

这样一个武勋卓著的家族,免不了被诬陷谋反。

而夏鼎丞,就是夏家谋反案的受害者。

后来他为家族平反后,又重新将家将们召集回来,重建夏家势力。而司马家,据说也是被召集归来的家族之一。

事情到了这里就能连起来了——既然夏鼎丞害怕被人盗墓掘尸,除了因山为陵靠植被保护之外,他会不会命令最可靠的家将们带人看守陵墓,直到这座大山最终和别的山没有两样,不会有人再发现它的特别为止,或者是守陵一直到王朝灭亡为止?

大靖太祖举兵起义之时还是无名小卒,可是身边竟已经有许多得力将领跟随,这些是不是都是夏氏家将的后代?他们是不是已经在那座合葬墓旁守了数百年,以致于留下了地府阴兵的传说?

可是……

顾乐飞皱起眉头:“先皇或许把那座墓囊括在了妧妧的封地之内,可是那又如何?既然好几百年都没人发现这座墓,凭什么我们能够发现?”难道先皇想要司马妧拿了墓里的真金白银珠宝玉器,凑一大笔军费起兵谋反□□?

那不是有意导致皇室内讧、王朝内乱吗?

虽然他一直认为先皇昭元帝人品太差,脑子也不好使。可是作为帝王,他相信昭元帝这点基本判断还是有的。

他不可能干这种自掘坟墓的事。

“驸马为何不丢开那座墓,想想这座墓周围,或许留下了些什么东西呢?”陈庭袖中拢着双手,一边整理思路,一边慢慢说道:“或许先皇早就发现前太子的死亡有异,故而在此处留下后手,也未可知。”

顾乐飞的眉心一跳。

怎么又牵扯到前太子司马博了?

他紧紧盯着陈庭的脸,缓缓道:“看来陈先生这一年不止是访友而已。”

还查到了不少东西啊。

☆、第60章

十多年前的“申酉惊变”发生之时,陈庭就在张掖,可以算是当事者。他和顾乐飞一样,从不符合逻辑的种种蛛丝马迹中,发现了前太子死亡背后可能有的阴谋。

不过由于司马妧本人和司马博的关系并不亲密,那时候又忙于抵御入侵,对司马博死亡真相的调查便搁置下来。而且随着北狄灭亡、呼延博身死,这件案子的凶手没了,留下的痕迹和线索也几乎消失殆尽,很难追查。

而且随着司马妧如火如荼地经营着河西走廊,她的声望也如日中天,再追查这件陈年旧案非但没有任何好处,还可能引来镐京那边某些人的警惕,自然被无限期搁置。

m.dianxs.com 殿行说
畅快阅读 永久免费
请注意适当休息 保护好您的眼睛